读书有三到
孔子在论述教育时曾提到“有教无类”,主张教育应该是人人平等的,在古代教育整个过程中对读书的重视让人铭记至今。读书、学习是人类进步的源泉,读书也是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过程。《三到》是清代黄宗羲所著《明儒学案》,其中有关读书的“三到”由于形象生动、言简意赅、深入人心,广为人知。那么到底读书有哪三到呢?
一到深思
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即使是那些不重科学技术而重文学之类的学科,取的更多的也是提升人的内涵,养成一个好的品格。读书不仅仅是要读懂字面上的意思和知识,更应该是在读书之后对文本提出些自己的思索和感想。如果我们只是阅读、记忆和保存书本内容,则只是记录。如果我们从中获得了深刻的体验并将它们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则具有了新的体验和新的启示。
二到笃志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只有苦读才能成为真正的学者。读书不仅要用心去读,还要有持久热情。一个人若能静下心来读书,多读一些专著,深入某一个领域的研究,就能够深刻了解、掌握知识,形成自己的学识体系。而对于读书之人,以笃志为先,不怕荒芜荆棘、艰苦攀登,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求学之路,也可以化遥远为近距离地接触这些经典著作,深入了解其中内涵,提高自己的能力,乃至整个人的境界。
三到明辨
读书不是每读一本书都可以从中得到所料外的收获,正如“以讹传讹,口误漏眉便是捉弄”,并不是随便读两页书就能够学到点东西的。当今社会充满着各种信息和各种声音,读书不仅要有其精神世界的需求,还需要明辨是非,正确判断。读书有些是要学习他人的经验与教训,有些是自己的思想与观点得以带入,“三到”也就指的是要具备一种明辨眼光,要在读书中明辨真假,识别发展大势,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读书有时候比较抽象,因此读书是要读进去的,需要在实践中得到具体的表现。在读书过程中,应当加强实践锻炼,在自己的领域中去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工作、生活及与人交往方面践行读书所提倡的“三到”,这样才能读书真正有所收获,不仅人格得以完善,身心也应该得到更加灵活的发展,最终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