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之花:秋菊
秋日的清晨,微风吹拂,枯黄的叶片飘荡在空气中,若有若无地散发出一股清香。一朵朵秋菊,在这淡淡的香气中,悄然绽放。
秋菊,是秋季里最常见的花之一,以其独特的花形、清雅的香气、深邃的寓意,深受人们的喜爱。而古代的诗人,更是热爱着秋菊,留下了许多优美动人的秋菊诗作。
秋菊的花形与寓意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 唐代陈陶《金风玉露寒露坐》
秋菊是菊花的一种,花色以黄、白、紫等为主,花形有单瓣、蟹爪状、重瓣等多种,含义也各有不同。
黄色的秋菊,一般表示阳光般的温暖、真挚的友谊、尊贵的地位和金钱。许多古代的诗人们,都以“金风玉露”来形容秋菊的美丽。
白色的秋菊,表示纯洁、高尚、和谐的情感。《唐诗三百首》中的诗句:“玉石俱焚,半身浴火眉毛焦。”就是在说芙蓉花和秋菊相争,最后,芙蓉败给了秋菊,化为灰烬,而秋菊则在火中绽放了美丽的花朵。
紫色的秋菊,寓意高洁、纯真,常用来描述女性之美。
秋菊在古诗中的表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唐代陶渊明《饮酒》
秋菊是古诗中经常出现的对象,通过秋菊的形象,诗人们表达出了深刻的哲理、美好的理想和优美的情感。
在《饮酒》这首诗中,陶渊明通过采菊的形象,表现出他对自然的笃爱和怡然自得的精神境界。诗人的眼中只有自然,没有现实的烦扰。他逍遥自在地采菊,轻松自得地看山,这种洒脱不羁的态度,令人向往。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这句话出自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虽然没有直接描写秋菊,但却是古代诗人造句能力之一绝。这句话是选自《宋代诗派综述》中,作者旨在说明宋代诗派的两条不同发展路线。而在唐诗中,我们亦常常看到折花的场景,比如王之涣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中也出现了折花的诗意。
“寄语暂归山,转轰公退居。贫居闲自处,菊与竹来余。”——唐代刘禹锡《秋日」南邻竹菊有怀上人》
刘禹锡的这首《秋日》中,他融合了他个人的感受,以及理想的追求,描述了他对自然、人生和文化的关注。他感性地赞美竹与菊的高洁风范,并以竹的躯干、竹叶的形态、菊花的秀气,概括了人生的艺术境界。
秋菊的文化影响
“杜甫的《菊花》是一首讴歌菊花精神的绝唱。他从菊花的生长、傲然和落魄,分别论述了君子的高洁、坚韧和胜败。”
秋菊在古代的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自古以来,人们就视秋菊为菊子,看到的是菊花的气概、菊花的风范,以及菊花的胜利。这种以花寄情的情感交流方式,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
杜甫的《菊花》就是这样一首讴歌菊花精神的绝唱。他从菊花的生长、傲然和落魄,分别论述了君子的高洁、坚韧和胜败。而《菊花》又正巧与《秋夜曲》、《赠花卿伯》以及《菊花赋》、《好人赋》等诗文,共同形成了古代文化中寄情花的一股文化浪潮。
“菊花一字长,寄与君远行。孤风后庭动,西日夕阴生。”
——南朝刘义庆《陶渊明集》
与诗文相辅相成的,是唐宋以来许多的画家、书法家,自然也是喜欢以秋菊为素材来表现自己的才艺。可谓是文人花鸟中佼佼者。
从南朝刘义庆的《陶渊明集》中,可以看到“一字长”菊字的优美,亦可以用品评书法之词。李唐中期董源“菊”字纸本加水淡墨设色巨幅菊花图,表现秋菊之清丽,自然不必赘言。明代李唐画家陈洺州,更以菊花为代表之作,他不仅画了很多门类非常丰富的秋菊图,还写了很多关于菊花的诗歌,成为了中国画、诗、书相结合的杰出代表之一。
,秋菊虽然只是一种普普通通的野花,但却在古代文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隐士、或是文化名流,他们都以秋菊的形象,表达出他们对自然、审美和人生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