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杂谈百科 >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读《圆明园》有感)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读《圆明园》有感)

读《圆明园》有感

毁灭的残酷伴随着曾经的荣光,往事依旧历历在目。每一段历史都承载着痛苦和悲伤,而圆明园的毁灭更是让人唏嘘不已。

一、曾经的荣光

圆明园曾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最后一个封建帝王给予世人的文化瑰宝。因此,它被誉为“园中之王”。园内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前苑、后苑、万寿山。其中,后苑最为鼎盛,共有90余大型园林和众多景观建筑。园中的奇妙之处在于,它并非只是单纯的一座园林和建筑,更是历史和文化的凝聚体。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封建王朝的兴衰和文化的熠熠生辉。

二、毁灭的残酷

然而,曾经的荣光瞬间消逝,被毁灭的残酷掩盖。1859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统一的掠夺,随后放火烧毁,其中大量文物艺术珍品被抢走。这场火灾毁灭了无数珍贵的文化遗产,让文化的价值更加凸显。而对于毁灭的原因,英法联军则搬出了先人的罗马焚毁迦太基、成吉思汗焚毁大食国的东西,尽显所谓的“文明行为”。

三、如何承传文化

如今,圆明园的遗址仅剩下残垣断壁,乔木依稀,而艺术珍品更是寥寥无几,形成了这个文化遗址的空心化状态。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圆明园文化?我认为,传承需要从多方面开始。一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对于圆明园遗址的保护和修复都应该尽可能投入。另一方面,也需要对于圆明园文化进行更深度的挖掘和研究,探寻其中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而在这过程中,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和热爱圆明园文化,才能够真正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圆明园的毁灭让人唏嘘,而文化的传承则需要我们的努力。只有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进行得更加有效,才能真正做到文物在历史中绽放光彩,也才能够撑起文化传承的“万象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