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过就来不及了,读书趁年轻趁天晴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总会有一些机会和时段被错过,最后后悔不已。其中最常见的,莫过于错过读书的时光。而“读书趁年轻,趁天晴”便成为了很多人的信条,用来提醒自己珍惜时间,不要等到后悔无药可救。然而,这句话的实际意义和出处,却常常被人们误解。下面我们就来解析一下,读书趁年轻趁天晴是否是谚语,以及它到底应该如何理解。
读书趁年轻趁天晴的出处
刚才我们提到了,读书趁年轻趁天晴常常被人们当作谚语来引用。但实际上,这句话并不是古代的成语,而是现代社会中的一句口号性质的宣传语。最早提出“读书趁年轻”的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化名人、教育家、社会活动家钱穆先生。他在自己的散文中谈到:“十二、三岁之交,方有一学问趣。深则独见,旷则独行,一生功业,惟此一事足矣。然此年不再来,且长易老,元气向衰,岂徒可无为哉?”用的便是“读书趁年轻”这一说法。
读书趁年轻趁天晴的实际意义
“读书趁年轻趁天晴”这句话最重要的实际意义,是提醒人们珍惜时间、抓住机会、早学习、早行动。年少时的我们身体健康、头脑灵活、记忆力强、接受知识的能力也很高,正是最适合学习的时候。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压力和家庭负担也越来越重,很多人的学习热情和时间也就逐渐减弱。因此,“趁天晴”便是提醒我们在最适合学习的时期抓住机会。
但是,我们也不能简单地把“年轻”仅与年龄挂钩,而应该把“年轻”看做一个态度——一种积极向上、不畏挑战的心态。无论年龄大小,只要我们仍有追求自我完善、挑战未知、努力学习的欲望,都应该勇敢去行动、去学习。
结语
没有哪个年龄段的人不能学习,更没有什么“天阴”的时段学不了习,只要我们抱着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时刻准备学习,时刻准备行动,我们就随时都可以学到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当然,我们也不要把“读书趁年轻,趁天晴”作为一种压迫和强制自己的口号,而应该轻松、自然地爱上学习,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
补漏时间永远不晚,只要你做出行动,学习便会成为你成功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