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信号早已出现,只是我们选择性忽略,任由节奏和强度愈来愈迅猛,直到卡死在原地。
1. 节奏的诱惑
音乐,本该是我们心灵的慰藉和纯净,带来愉悦和享受,却有人开始屈服于节奏的诱惑,沉迷其中,不可自拔。在手机APP、网络直播和聚会场所,重低音、电音、嘻哈等热门曲风的循环播放,炫酷的场景和服饰,让一批青少年沉迷于舞曲中,后果堪忧。
2019年,我国斯坦福大学合作发布的《世界主要城市 青少年网络使用调查报告》显示,近七成中国青少年在平时会听音乐,其中23.9%的受访者“总是或经常”听音乐。而《2018中学生现状班级平均成绩排名及相关情况调查》公布的数据则显示,班干部和“差生”中,听音乐的学生人数较多,超过七成。可见,节奏的吸引力的确不可忽视,然而其危害更为深刻。
2. 卡死的代价
静音时的迷茫、无聊和寂寞,让我们开始依赖起音乐来逃避。迫于生活的重压和感情的折磨,不少人选择将时间和精力倾注在音乐上,寻找快乐和刺激。
正如有评论者所言,“一曲不慎,跟风一时爽,放手一世悔”。频繁聆听耳熟能详的节奏,未加节制,未必只是单纯的欣赏和舞蹈,还有恶性潜藏。据央视新闻2015年报道,湖南一名小学六年级女孩在家玩游戏、看电视,突然面色青紫、手脚抽搐。送往医院后,被诊断为脑梗塞。在神经内科的病房,医生询问父母,孩子平时有无特别的爱好或习惯,得到的答案是:听音乐、跳舞。
这类不幸的例子时有发生,我们需要深刻认识危险信号,认识到节奏这种所谓的“药”能够治疗病痛,但也有毒副作用,卡死便是其中之一。
3. 逃出死亡的迷途
如何从触及危险线的边缘逃脱?形势所迫,有关部门和学界需紧急行动。不仅要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安全知识和应急处理方法,也需要推出更多的健康音乐、优质文艺产品,用美良好的形式来带动文明行为。
比如,一些国际主流音乐节在日程安排和资源配置上,越来越注重健康和文明的主题,配合各界推出音乐治疗等互动节目,从而调整现有节奏的步伐和强度。这方面,我们国家也需积极吸收借鉴和发展,设定反馈机制和安全防护措施,才能让青年一代在音乐中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和启迪。
相信,只是至高音乐理念与美度量的恰当协调上,节奏的危险才能也有所削减,青春的热情才能真正被激发和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