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焚书坑儒与信义之争
坑儒之事:那年,江东大将鲁肃因为有“多言之病”而被孙权罚去了兵权。过了一段时间,鲁肃厌倦了文人墨客的谈资,便对孙权说:“如今文人们多言无益,何不将《诗经》等书焚掉?”孙权问他:“你倘若火并万卷书,无心或有心失之,又当如何?”鲁肃回答道:“当焚之以自明,病愈则复聘我;一旦焚失,愿以脑击砖上,千古为戒!”于是孙权便放他去焚书。鲁肃果然在市井广场上焚了《诗经》、《尚书》等书,并命人在旁挖坑,待书烧尽后,将混淀囚犯全部赶来,出于不满,鲁肃下令将这些人全部埋入坑中活埋,直到死亡方止。
信义之争:后来,诸葛亮因为假传虚报军情、误导孙权而被大罚。此时的鲁肃在孙权面前力证诸葛亮的清白。孙权不听鲁肃的劝告,仍旧坚持要处死诸葛亮。鲁肃因此十分气愤,在孙权面前说道:“如今曹操势大,而荆州被占,那宜与白起遭大目之辱者,诸葛亮也在良心之中,其将来必定有所为,将公孙瓒、严白虎、张鲁、孟获之类,次第擒拿,入己之地,君将危矣。”言下之意指出:诸葛亮若果被杀,则孙权必遭恶报。孙权听了他的话,稍有感慨,但仍不肯改变决定,最终将诸葛亮的赏赐全部收回,将从精细度,诸葛亮被迫离开东吴,四年后,再入蜀担任丞相。
评析:鲁肃是三国历史上著名的谋士,也是一个有正义感和处事果断的人。在他的处理事务上,体现出了一种既信奉理性,又不失情感的精神品质。他在焚书坑儒的事情上,其实是想借此机会,表示出自己作为一个文人武将并非言多无益,而是应当努力实践自己的信念。而在信义之争中,鲁肃就更加展现出了自己的涵养素养和出色的口才精神,他的分析让孙权不得不承认事实的真相,也让诸葛亮得以幸免于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