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图书馆的火爆预约背后,我们该想点什么?
这几天,上海市的几个地点的图书馆都不约而同爆出预约抢票难的问题,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当属上海图书馆了。据悉,上海图书馆预约的系统出现异常,有大量超时、崩溃等问题,导致读者们无法在线预约借书,许多人纷纷出现在图书馆门口排长队,甚至被警察强行驱散。事情发酵之后,引起了舆论和读者们的关注。而在这背后,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发生了这种情况,我们该如何去应对呢?
虚高的读书热度到底有多大的问题?
上海图书馆为何要让这么多的读书爱好者排长队甚至被强制驱逐呢?除去传言的种种例子,这里让我们回到最开始的那个问题:上海图书馆、上海市内其他图书馆中的预约火爆,到底反映了市民阅读热度的问题吗?
回答上述问题,首先要了解的是,上海是一座有文化底蕴、历史和现代规划足够高度结合的城市。上海市的阅读氛围几乎是全国数一数二的,全市多处图书馆分布,读者特别是劳动人民便捷获取图书、读者服务、文化交流的程度也相当不错。这些都是在过去老上海早年就有的,需要我们重视的是,我们现在应该怎样去发展这种早年已经形成了的“硬实力”,我们现在应该怎样去激发每一个市民或者通过市民去激发另一个市民的阅读兴趣,然后将这种热度进一步转化为文化和知识的“软实力”。
文化传统缺失,如何打造阅读氛围?
上海文化素质的较高反映在多个维度,但是,方案设计是注重集中和个别的设备和建筑物的,而缺乏对阅读自然、顺手的环境提供和对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培养引导。话说回来,如今的年轻人越来越难以接触到原本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古籍、文献等等资料,而上海图书馆也只在很小的范围内提供了少量的古籍、文献等复本,因此造成一定不便。
此外,阅读不仅仅是看书一项,更是涉及交流、学习、娱乐等方面。因此,我们也应该多角度来思考,是不是在馆服务中应该加强多样性服务、多元文化的汇聚和交流,满足读者对阅读服务的需求?是不是应该通过谷心等网络建立一个全新的,有良好用户体验的图书馆预约网站,既能保证数据安全,也能保证数据易于下传,配合更严谨的馆内管理体系,避免预约抢票等问题的出现?是不是应该在推广阅读公益活动的同时,增强读者的知识和文化欲望,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倡导独立阅读习惯,从而促进全民素质的提升和文化环境的提升?
文化建设不能仅仅停留于“爱看书”
上海图书馆的预约爆满,实际上也就引发了我们对整个文化建设的思考,其实,图书馆预约背后的问题,远不仅仅是预约问题,他代表了在整个文化建设方面相当严重的一种劣势:人们越发缺少阅读的热度和耐心,即使在当今互联网环境下,没有一本书的可读性是可以被互联网所替代的。
文化建设的推进需要我们追寻公平、公正、公众的阅读服务,加强督导和管理,打造具有特色的文化进修、交流的平台,鼓励民间组织和个人的阅读活动和倡导,从中发现与挖掘出文化的新趋势和形式,以期真正实现文化传承与保护。
所以,我们坚信,文化建设不能仅仅停留于“爱看书”,甚至说,不能仅仅停留于文化建设本身,应该从大家的思维和行动转变为广泛的文化行动、文化思考、文化哲学和文化策略,通过多方面的合作和自我发展,打造那些推进文化创意、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文化产业等多种文化载体和载体的具体方案和行动,为之后的城市文化的发展注入新活力。